日本當代建築大師你認識幾位呢?國際大師級建築師皆有濃厚的個人風采,像是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、妹島與西澤的輕盈細柱與流動曲線、坂茂的救災型紙筒建築等,隨著日本經濟高度發展,過於重視效率的生活節奏卻使得人與人、人與文化之間產生許多隔閡,因此建築師紛紛提出見解,如 隈研吾 的「負建築」、藤本壯介 的「弱建築」等,儘管他們主張不盡相同,但同樣認為建築量體需退居光環之後,突顯人與土地的存在價值。
隈研吾除了建築事業也勤於著作,曾有多本作品闡述他對建築的理念及堅持。就在 2004 年隈研吾出版了《負ける建築》一書,日後台日媒體便習慣將他稱為「負建築大師」。就原文而言,這裡的「負」取其輸、敗北之意,「負ける建築」也就是「勝つ建築」的反義,他認為建築進入 20 世紀以後,世界各國紛紛以建築高度作為人類文明和商業發展的標竿,愈高愈好的好勝社會氛圍,再加上造型古怪愈能突顯其地標性意義等,容易使人忽略建築存在的核心價值,因此隈氏提倡在地取材、因地制宜及延續當地傳統等方式,以此詮釋建築該有的文化樣貌。
微熱山丘,東京表參道門市。
星巴克咖啡,福岡太宰府天滿宮表参道門市。
他相信,建築的意義並非在自然環境中標新立異,而是退居後端、突顯自然環境與地形地貌的美好,呈現低調且隱於環境之內的弱姿態,因此台灣媒體也習慣將之稱為「弱建築」,但此詞容易與藤本壯介提出的弱建築理論混淆,因此以「負建築」形容隈氏建築思維會更為精確。隈研吾負建築理念來自日本二次大戰後經濟迅速復甦的反思,商業至上、生活西化等社會變遷持續加速風土傳統的流失,因此隈研吾負建築時常緊扣日本在地文化、傳統木造建築及其「千鳥」榫卯結構等元素,呈現當代建築與日本文化的優美融合,也代表在地建築師意圖復興母國建築美學的願景。
低調造型、在地取材、突顯自然環境的美好、千鳥、木結構、榫卯結構
千鳥木結構源自於岐阜縣飛驒高山的傳統工藝,隈研吾將此榫卯結構廣泛應用至建築造型與裝置藝術上,卡榫構造與中國魯班鎖的設計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,無任何金屬螺絲即能緊密結合。
《負建築》博客來中文翻譯書籍資訊 >>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487750
《負ける建築》Amazon 日文原文書籍資訊 >> http://goo.gl/NDSxBi
1. 東京大學情報學環Daiwa Ubiquitous學術研究館,Photo: Takumi Ota
2. 高知梼原木橋博物館,Photo: Takumi Ota
3. 東京新國立競技場(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)
4. 台灣新竹 The One 南園風檐裝置藝術,Photo: 鄭鼎
2010 年藤本壯介出版《建築が生まれるとき》一書,內文以「弱い建築」描述人與建築之間的空間關係。在這裡的「弱」並非形容柔弱、柔美,而是指「不刻意將建築的功能強加於人身上」,藤本希望藉由弱化建築功能,突顯使用者本身與空間的互動性,並隨著自由移動而重新定義空間,讓建築師不再只是控管所有動線的主導者,而是串起人與空間關係的推手。
以住宅規劃來說,藤本的概念意即開放格局、多元動線,但藤本提及的「開放」為化解實牆、模糊內外,「動線」則包含垂直移動路徑,像是他的東京住宅案 House NA,外觀幾乎只剩下房屋線條結構,此種透視網格結構體也是藤本常見的建築語彙。反映在作品上,可發現藤本的建築設計常在不同的垂直高度上創造更多平面,待由使用者 / 屋主自行定義空間的機能。整體來說,他提出了一套知識理論系統,在此框架內有許多實驗性色彩濃厚的建築理念,從微觀人類生活,一直到宏觀都市發展脈絡等,在他的著作理皆有深度探討。另一方面,他的建築時常遊走於建築的結構主義與藝術價值的後現代未來主義,若隈研吾是日本傳統文化的守護者,那麼藤本壯介便是未來建築形態的前衛實驗家。
弱化建築功能、強化人的選擇、人能自由定義空間、透視、網格建築
由藤本壯介所創的金屬結構建築,通常以透視、堆疊的網格立方體呈現,通常僅有結構外型,像是 2013 年英國蛇形藝廊戶外展館及 House NA 等皆為此種設計手法。
《建築誕生的時候》博客來中文翻譯書籍資訊 >> http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542654
《建築が生まれるとき》Amazon 日文原文書籍資訊 >> http://goo.gl/gzQkdi
1. 東京住宅案 House NA,Photo: Iwan Baan
2. 奧地利 Krumbach 小鎮觀光復興計劃,BUS: STOP,Photo: Hufton + Crow
3. 日本熊本 Final Wooden House
4. 英國倫敦蛇形藝廊 Serpentine Pavilion 2013年戶外展館,Photo: Iwan Baan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