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
商業空間 > 公共空間
|
建築界諾貝爾獎!普立茲克建築獎 7 位日本建築大師
|
2019-03-22 編輯 Sonia 人氣 13,402 |
有建築界最高榮譽之稱的 普立茲克建築獎,為 1979 年創立的一個國際性獎項,主為表彰當代建築師透過作品傳達建築、人文、環境做出的傑出貢獻,而在歷年頒獎紀錄中,共有7位日本建築大師獲得此殊榮,這次不妨跟著大師們的步伐,不論從代謝派代表丹下健三、清水模光影詩人安藤忠雄到人道使者坂茂,一同探索他們的不斷演化的建築哲學。
*以下人物介紹依造獲獎年次排序
https://www.tangeweb.com
丹下健三(1913 – 2005)是世界著名日本建築師,於戰後設計許多公共建設,成為推動建築現代化領袖。
在 1960 年代的東京規劃裡,更提出了對今後城市設計影響深遠的「都市軸」理論,注重建築、都市體系與藝術的緊密關係。日本深遠的歷史文化也是他設計靈感來源,尤以東京聖瑪麗亞大教堂最能清晰可見,丹下先生以混凝土重塑曲線造型,藉此傳遞宛如鳥飛展翅翱翔的張力感,當天窗穿引光線流瀉落在不銹鋼金屬上,在混凝土樓板形成一道具有流動感紋理,顯現多角光影動態變化。
http://www.maki-and-associates.co.jp
槙文彥(1928 –)曾被極力稱讚為集現代主義的光輝於一身的建築師,槇文彥把建築視為有機體,認為它會生長、變化和衰亡,亦非常重視都市、文化和人如何共生。
因此他的建築總是對環境做出最適切回應,喜用鋼板,玻璃,鋼材,鋁窗等建材,表達空間特有層序變化,透過纖細堆疊蘊含日本禪宗藝術的簡雅簡潔。
而其代表傑作藤澤市體育綜合館,內部含有兩千個座位,空間主體覆蓋大尺度不鏽鋼板屋頂,有如漂浮的雲朵,使交接處流露自然光線。
http://www.tadao-ando.com
安藤忠雄(1941 –)未經正統訓練,曾是貨車司機與職業拳手,是自學成才的建築大師,他的創作泉源來自不斷閱讀及旅行,藉以激發對設計無限想像。
安藤忠雄作品早期以住宅、教會等小規模為主,近期轉變成公共建築、美術館,皆由自然質樸清水混凝土奠定鮮明風格,透過純淨線條、極簡形式、嚴謹幾何法則,將厚重混凝土轉化為細膩雅緻,推演自然光影豐富層次。
位於大阪的光之教堂為他代表作之一,教堂全由清水模挑高堆砌而成,室內僅以十字鏤空導引光線,有如光的十字架一般,塑造沈靜神聖氣息。
http://www.sanaa.co.jp
由妹島和世、西澤立衛創立的 SANAA 建築事務所,妹島和世建築風格帶有濃厚「穿透性」,善用通透玻璃、反光媒材塑造輕盈流動感,搭襯大面積留白彰顯清雅形象,藉由透明建材構成的空間,展開人們慣有視覺。
金澤 21 世紀美術館為其經典作品,擺脫傳統美術館分館、分層封閉架構,外觀以落地玻璃環繞築起圓盤造型,各個大小正方形、長方形空間,勻稱佈局於圓形平面中。
再輔以局部曲線展露動態感,置於綠色草坪之中形塑一個透明、輕盈、飄浮意象,使內外部毫無隔離,與大自然更加親近。
http://www.toyo-ito.co.jp
伊東豐雄(1941)曾說過:「人類是自然一部分,而建築也該是自然的一部分。」善於從自然元素汲取靈感的他,從早期鋁屋至銀色小屋作品中,呈現現代洗練線條,到後期以通透玻璃襯托穿透效果,正如他不斷探究建築新篇章。
2001 年,他由仙台媒體中心得獎往前邁進一大步,媒體中心是供市民使用圖書館設施,建築外型就像是方正水族箱,柱體全採用透明玻璃拼接,使光線自由穿透流動,內部盡可能去除分割隔間,彰顯自由彈性。
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台北文創中心、台中大都會歌劇院也同樣出自伊東豐雄之手。
http://www.shigerubanarchitects.com
坂茂(1957 –)被譽為建築界奇才,建築設計受到木匠簡約工藝影響,常運用自然建材如紙、木竹、泥磚進行構築,充分展現對環境保護的精神。
尤其大膽採用紙管材料輕巧、好拆卸組裝優點,為日本大地震虔誠信徒設計紙教堂,以及盧安達災民臨時避難所等,使建蘊含對社會人道關懷之意。
因建材擁有可攜帶重組特性,這座教堂功成身退後,即捐贈給 921 大地震嚴重災情的南投埔里,僅花五個星期搭建的紙教堂,其外牆採用玻璃纖維浪板組構而成。
讓裡外在光線映照下通透明亮,內部由紙管支柱以橢圓式排列,拼構足夠支撐力,而台南美術館二館也是由他所設計。
http://www.isozaki.co.jp
磯崎新(1931 –)曾說過:「變化成為我作品中,唯一不變的事情。」正如他持續勇於求變的探險精神。
曾師從丹下健三,於 1963 年成立工作室,長達半世紀的建築生涯中,他的作品類型多樣化,從地域特色至高科技風格皆可精準呈現,直至今日依然不受派別所侷限。
著名作品不論從構築穩定又輕盈的聖喬治宮體育館、回應山谷地景的美濃陶瓷公園,至洛杉磯現代藝術博物館與與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總部大樓,分別以桶型拱頂設計與幾何形狀彰顯鮮明變化,足可瞧見別出新意的後現代主義風格。
更多 普立茲克建築獎
@官網 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