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儘管強大的 AI 人工智慧來勢洶洶,但卻打造不出富有靈魂質感的居家空間!」
這世上唯一不會悖離自己,與自我時刻相依的,就是沉潛於內心的靈魂,無論外頭塵世再如何喧囂,若有一頁人生故事涵藏於室,甚至是觸動於心的感受,鋪敘在家中,Feeling 室內設計 深信那將會是走進靈魂歸所的引子。
設計團隊一直將「家如其人」,作為每一次解構新居的底蘊,盡可能捕捉屋主細微的喜好、生活態度,透過一筆筆慢描入室,如同本案女主人擁有許多天馬行空的浪漫想像,在男主人對太太極其寵愛之下,使得家景揉製於設計獨特性之餘,亦透顯了女性柔美質感,各隅不僅伏藏有溫暖,又在綺思夢幻之間,多了一些少女的如詩之美。
團隊接手本案時,已經是將四房客變為三房的狀態,因為客變屋況沒有考量到更衣室與儲藏室需求,得要重新一一梳理,先是卸下了主臥與更衣室之間的牆體,形成一間全然通透的場域,也要重新思量儲藏室合宜的位置。
考量在不大幅變動格局狀況之下,引入儲藏室,首先必須鄰近機能區,但因餐廚兩域無法再切分,如果放置在書房後側,從玄關一踏入門時,量體的厚度勢必會造成牆體增厚、外凸,將使公領域受到侷限,便藉由玄關入門側角,正好是視線可略過之處,決定形塑在電視牆之後方。
本案回歸材質原始肌理、原始線條的鋪敘,一如電視牆、吧台、書房均採以摻有雲母顆粒的礦物塗料塗刷,儘管是粹白色系,但有著隱微的凹凸面,手觸質感有樸拙之美,不生冰冷感之外,屋內也帶入男主人喜愛的無接縫塗料,相互完美映襯。
線條則是帶入柔弧,以恰如其分的比例延展,像是收束低樑的高低差,這次更是主張「降低層次」,正意味著無論是立面、天花、地坪都不會產生強烈轉折,可以表現出低對比的美感,藉由光影浮顯唯美的層次性,是本案極為迷人之處。
竹南 / 新成屋 / 電梯大樓 / 室內 30 坪 / 格局 2 房 2 廳 2 衛 / 居住人數 2 大 1 小
• 明亮感
• 一間儲藏室
• 喜歡無接縫塗料
因玄關坪數小,亦希望不在每一隅地,只作實用機能的討論,家必須要能貼近心靈,團隊盼望在入門處,讓心有一地空餘,得以停留放空,地坪以無接縫地坪,化顯柔和度,同時順接了對側陽台沿側,刻意以流線樣態鋪敘,彷若流動的沙灘、海潮,上方再懸吊一盞歸鳥吊燈,讓意境顯得特別詩意。
一道從玄關漫生的主牆,劃過了優柔曲線,除了透過弧線,使壁面顯得輕盈之外,順由弧面角度,讓視覺可以輕輕略過,目光將由主牆輕輕帶往陽台一側。
為使牆體順接陽台側,便打造架高區,動線愈形無礙,也確保後方儲藏室的收納、過道,都保有最小限度的流暢性,再引入線性光源,在礦物漆面上,綻亮著柔和勻光。
為了搭襯一屋浪漫樣態,與其說選入相映色系的家具,不如說是希望創造一種包容度,盛滿於場域之中,一如女主人喜愛盤腿乘坐在沙發上,便選入有著溫柔包覆感、棉織材質沙發,隨時都能感受到支持力量。
造有一座吧台,成為餐廚之介,期望無論是料理時的療癒時刻,或是一人食的小時光,都能有一處兜圍著自己,砌造一道高 110 公分水磨石吧台,特意推升高度,遮擋水槽、防止潑濺。
在進入廚房上方,因為與用餐區產生了高低差,為消弭兩域衝突感,特意以柔弧天花,收束為轉折,餐桌由懸浮的餐備櫃為背景牆,選入一張大而闊面 6 人座餐桌,正是要滿足女主人日常的揮毫興趣,方便鋪開宣紙,選以陶板材質為桌面,不易造成暈染。
為與廚房相應,在走入書房之前,進入私領域的廊道上,也援引圓拱頂,創造區域分界感,為使與客廳形成一體的開放式書房,化顯輕盈感。
書牆由細格柵門片為底,長達 200 公分的訂製書桌,僅由中間一根桌腳支撐,特意讓左側懸空,如此一來,營造了視覺通透性,巧妙從各角度都細細思量了空間張力。
屋主傾心美式質調,但仍希望跳脫傳統風格語彙,便引挹簡約線板,揉製小法式上下跳色手法,在床背牆,一側帶入燈條、一側掛置吊燈,巧引「點與線」的平衡概念,地坪再鋪襯人字拼,一展異國氛圍。
同時為了將臥眠區與更衣室串連,由緩動的柔弧鋪敘為面,毫無過多的轉折與角度,形成了完美順接,進入圓拱頂門洞之後,即是另一機能之用。
期望更衣室是獨立一隅,但不顯壓迫感,便利用弧線,將不同一平面的兩域連結。
起初客變時,是將 4 房改成 3 房,但顧及採光不善,同時不需要太多隔間,便改作更衣室,順由曲面造型,形塑了一處停留區域、遮擋主浴門,得以放置汙衣籃。
女兒正處國小階段,傾心稚嫩的粉彩色系,為盼設計可以真正跨越不同學習階段。
在粉色上,加入不同彩度,由層層曲弧勾勒圍繞式床包板,盡顯女孩的獨特美感。
礦物漆、木地板、木作、鏡面、陶板桌、水磨石、無接縫地坪、玻璃、線燈
Feeling 室內設計
台中市南屯區大墩十四街138號
電話:04-2327-0556
Email:fd23270556@gmail.com
官網:feeling-interior-design.com
FB:facebook.com/fd23270556/
IG:feeling_interior.design
|